誰來教我當主管-跳脫舒適圈

前言

自己在出社會工作三年之後,某天突然開始意識到些什麼……開始思考起「難道我的一生就要這樣平淡的過下去了嗎?」對於人生,好像應該要有更長遠的規劃這類的聲音慢慢浮現,現實的考量與追求夢想的美好也開始在我心裡糾結纏繞。因此,才會開始找些資料想要來探討「舒適圈」這個議題。

 

跳脫舒適圈之前先了解什麼是「躺平族」

「躺平人生哲學」,最大宗旨在尋求一個舒適快活、不求上進升遷,並且也拒絕承擔一丁點庶務責任。也就是待在一個環境夠久,該熟悉的都很熟悉了,從來不曾想過要讓自己有所進步或學習,賣弄著老鳥的姿態、壓榨新進員工,覺得公司會因為不捨得人力成本而奈何不了自己的那種人。

 

這種「資深」的姿態其實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熟能生「鏽」。不是熟能生巧而是熟能生鏽的意思就是指外在環境飛快的變遷,而自己還沉溺於過往的風光或成就,自以為了不起甚至覺得公司不能沒有他。有這樣心態的人真的是早晚大難臨頭,因為公司很大及度很大機率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間點來開除你,或是等找到更優秀的人之後就可以取代你!所以別再只想待在舒適圈、不求進步,畢竟現實的社會根本不可能容得下躺平一族。

 

甚至,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前人才長Patty McCord說過:「常更換工作的人,比穩定待在一家公司的學習曲線更高」。因為周遭人事物的改變,為了快速適應新環境、贏得肯定,勢必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掌握各種事物,表現出最好的自己來證明能力。試想,一個是賣弄姿態的老屁股,一個是積極努力的生力軍,不用想都知道公司會選誰啦!當然也有那種不論換到哪抱怨到哪的人,這種人就不是上述我們討論的情況,如果是因為看什麼事都不順眼、不如意而頻繁轉換工作的話,那麼不只自己的能力無法展現或提升,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更是難上加難了。

 

你可能會好奇,那這樣員工的頻繁流動造成的「人員培訓成本過高」問題該如何解決?Patty McCord認為,企業根本無須擔心,頻繁跳槽的員工進進出出,期間對既有體制的刺激與貢獻,都會為公司帶來巨幅的成長,相較之下所以那些培訓成本根本不足掛齒囉!

 

真正搞懂「舒適圈」

不過,難道Netflix前人才長Patty McCord這樣說就表示我們一定要不斷轉換跑道才叫有價值、有能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先來認識什麼叫「舒適圈」?舒適區最大的作用其實就是一個「避風港」的概念,它能讓人情緒穩定、遠離焦慮。實際上,不少人的「職業成就」就是在舒適區取得的。人的本能就是會比較喜歡讓自己的心情安定及愉悅,所以違反這樣的人性逼迫自己跳出舒適圈未必是件好事。

 

我們常聽見的「跨出舒適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人類獲得了更多的生存優勢,但是過度的強調跳出舒適區是一種冒險的策略,它很容易讓人跳進『能力的陷阱』 。有些陷阱,你可能爬得出來;而遇到有些陷阱爬不出來的話,你的人生便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

 

所以,用最小的試錯成本去嘗試新領域。在這個區域裡,你可以充分證明自己,所謂的『斜槓』就是這種概念。即使失敗,也不需要承擔多麼嚴重的風險。也就是給自己一個緩衝空間,不要讓自己面臨沒有退路的可怕境地!「破釜沈舟、不留退路」雖然某種程度未必是一件壞事,好似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覺,但若能夠更有餘裕、更有把握地去做一件事豈不是更好嗎?

 

誰說成長一定要 跳脫舒適圈 ?

面對舒適圈,我們不一定得在絕對的去留之間抉擇,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各種挑戰。如果你所謂的舒適圈是你積累優勢的地方,又何必要跨出去?反而是應該擅用優勢「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那麼,『跨出』舒適圈與『擴大』舒適圈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前者需要「勇氣」,後者需要「洞察」,但兩者都需要「規劃」與「行動」。

 

就像『知道』跟『做到』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天跟地的差別,「知道」只限於資訊的輸入,但「做到」卻是行為的輸出。即使你輸入的再多,若都沒有內化吸收轉變成自己的東西後作輸出,那麼再多的資訊永遠也都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舒適學習恐慌
圖片來源:https://lingoota.com/archives/25714

心理學家把人在應對狀況下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區:舒適區,成長區,恐懼區。

  • 舒適區:一個人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行為模式,一般人會在這種狀態下感到舒適。很多人一旦離開這區,就會開始感到不安。
  • 成長區(也就是‘’學習區‘’):指很少或未曾涉足的領域,可以鍛鍊自己和自我挑戰。這一區是剛跨出舒適區,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適應的區域。如果超過可負荷的範圍,則很容易進入恐懼區。
  • 恐懼區:因為脫離了可控範圍所以人會感到憂慮恐懼,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應對自身的焦慮和恐懼,而沒有力氣去學習,就會出現「越學習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

 

事實上,很多人的焦慮不安或是不肯行動改變,是因為直接跳過了成長區,把自己直接推進了恐懼區。而最大的恐懼就是來自於未知,但透過學習不斷的成長,就能克服它。所以我們只要做到讓自己保持不斷嘗試朝成長區努力前進就很棒了,這麼一來,原有的舒適區就會逐漸變大,讓自己可以更有自信也更有能力去掌控所面臨到的難題。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啟發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他永遠不會投資不在自己知識圈內的公司,當時的我天真的以為那就是專心研究好自己知識圈內的公司就好,結果投資了一段時間後驚覺別人好像投資了很多我不了解的好公司並且也從中賺到很多錢,而自己的投資菜盤內就只有一開始那零零星星幾間還不錯的公司而已。

 

認真思考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知識圈遠遠不夠人家來的大啊······之後回頭重新仔細看了當時巴菲特在他“致股東的信”裡,是這麼寫的: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這段話如果只看表面意思會覺得能力圈小小的不是問題,但如果再深入一點探討會發現,其實巴菲特在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應該要「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學習完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圈擴大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不斷學習把自己的能力圈擴大,這邊所提到的能力圈我覺得跟本文提到的舒適圈很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個人成長小故事

自己從7年前大學畢業考到物理治療師國考執照後就馬上進入職場工作了快3年,但在接近工作兩年半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起了自己未來的人生······回顧了一下過往,過去的自己念書成績還算可以,畢業前夕順利考取執照,同時也很順利找到工作並且在公司內做得如魚得水,但,難道自己到了50~60歲的時候還能夠像現在這樣「靠付出體力來換取薪資」嗎?這樣的行業在未來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也因為這樣,開始興起了想要轉往「靠腦袋來換取收入」的念頭,當時想到的就是成為一名管理者,在當時就開始去翻看管理相關的書籍,了解要成為一名管理者可能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有哪些是我未來要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所必須修正的問題。

 

雖然當時的我還沒學習到非常透徹就先有了機會轉換跑道來到管理的領域,心裡雖然覺得忐忑但同時也有滿滿的期待,轉換後我也加倍努力的調整我原有較不被喜愛的強勢說話風格,並且快速吸取公司給予的管理資源並在實務中不斷嘗試運用,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可能是這樣旺盛的企圖心展現所以讓我在到職後的三個月內就獲得了升遷的機會。

 

我想,這也算是把自己的舒適圈擴大了吧,在邊成長的同時也更感到舒適自在了。(然而,通常在一段歷練之後,可能開始對現狀感到不滿,通常三到五年左右會出現這樣的轉折點。而下一個轉折點似乎又快到了,我想,又是一個該擴大舒適圈的時候啦!所以,我現在正在嘗試及學習的新領域就是開始撰寫部落格,希望透過我的經驗或是分享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不斷接觸新刺激,每天挑戰一些很難的事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是必要的。就像做重訓鍛鍊肌肉一樣,你不用一次舉起超過你能力範圍所能舉起的重量,但你可以1公斤、1公斤往上加,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成為力量更大的人。

 

結語

《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作者蔡侑霖(Danny TSAI)書中提到的金句:唯有「轉換、改變」此刻現狀,才有機會破格;雖然難度與壓力通常也伴隨高風險,但相對帶來的報酬也一定較可觀(比如說往上升遷成為主管職,如果對成為主管有興趣但心裡又有點害怕,推薦你看看這篇【私房攻略】如何成為人人喜愛的好主管?)。

但,要破格享有好人生,選擇冒險好過於平凡。

多希望自己可以在30歲之前更懂得這個道理,或許現在的成就可以更加斐然。所以若正在看這文章的你還不到30歲,那恭喜你,你的起跑點已經贏過非常多人了!但若是你已經超過30歲也不用灰心,至少從現在開始,一切就還不嫌晚喔!

 

延伸閱讀:我的故事,說給你聽

 

若有什麼想跟我分享的歡迎底下留言,或是也可以寫信來跟我聊聊喔~我會很樂意再跟你分享更多!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在底下訂閱給我一些支持喔~

E-mail:yangyangcareer0113@gmail.com

❤️訂閱免費電子報,最新乾貨不漏接

❤️新手主管若有職涯諮詢需求,歡迎到IG私訊我❤️
IG:楊楊|主管教練.天賦探索.部落客

訂閱文章

喜歡我的分享就訂閱起來吧~有新文章就會立刻通知你喔!

*
*

1 Comment

  1. […] 延伸閱讀:【顛覆傳統的迷思】誰說成長一定要跳脫舒適圈?!                   「職業倦怠」不想上班怎麼辦?也許你是真的累了,《機智醫生生活》心理諮詢顧問帶你走出職業倦怠症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